操應勝:用專利和“三高”帶動企業發展
記者:張瀚文/圖
兩會前夕,他剛從歐洲客戶的工廠“蹲點”回來,還沒來得及倒時差,就迫不及待地分享考察成果,邊畫圖紙,邊列要點。等兩會結束后,他的企業將再次迎來一批來自比利時和伊朗的大客戶。
一個最初連基本部件材料都要靠外方提供外協的“加工車間”,是如何成長為獲得自主高端研發能力擁有二十余項國家專利、向海外輸出自主品牌的行業龍頭企業的?帶著這個問題,記者采訪了寧國市四方鋼球模具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操應勝。
操應勝的企業生產的產品,是耐磨材料企業的生產設備,像這樣能夠提供全套生產設備的企業在寧國僅1家。“企業要辦就辦好的,不做創新的,就沒有出路。”從2006年開始,操應勝開始了技術創新之路——研發全自動油淬線、全自動鑄球生產線。當時的企業很小,人力也不足,談何容易?但他咬定這個目標不放松。
說起研發的過程,他用了兩個“數不清”,試驗中試了拆,拆了試,數不清多少回;到河北、江蘇等外地企業考察,也記不清多少次。但花了四年的時間,他的全自動油淬線、全自動鑄球生產線終于成功。
光這一生產線,擁有6項專利,將自動化程度提高了20%。更為關鍵的是,生產線的每個環節都實現了自動化,為業內首創。這種生產線的問世,還讓工人從此不直接與上千度的高溫接觸,大大降低了勞動強度,提高了安全系數。而且全程自動化,使產品的質量更加穩定。
全自動油淬線正式投放市場后,深受客戶的歡迎,產品供不應求。“現在,2012年的銷售任務剛剛滿負荷完成,生產出來還沒有來得及交貨,催貨的人一直住在賓館里等。2013年的國外客戶又給我們下來了一大批訂單,”操應勝嘗到了技術創新的甜頭,盡管才開始生產,這種新產品的產值已經占了今年企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。
這條生產線也為耐磨材料行業帶來了明顯的效應,山東鑫泰鑄造有限公司的楊總說:“這套設備在我們荷澤地區是最先進的,質量很好。”他說,生產效率大約提高了40-50%,企業利潤提高了15-20%。遼寧礦山耐磨材料有限公司是鞍鋼集團下屬企業,負責人曹總也是贊不絕口:“相比以前的模具,使用這種設備消耗少,每噸產品可節約300元成本,勞動強度也降低了。”
如今操應勝率領的四方團隊已擁有20項專利。“現在,不用出去搞銷售,都是客戶自己找上門來。”讓操應勝自豪的是,自辦廠以來,只要是合作的客戶,就沒有退出的。在他的客戶中,不僅有國內的企業,還有俄羅斯、哈薩克斯坦、埃及、越南、印度等海外公司。這家小企業的質量和服務,由此可見一斑。
“三高”是企業發展的王道
模具行業被稱為“百業之母”,尤其是具有寧國特色的鋼球模具開發,是一個以工業企業為客戶的加工型行業,為了滿足客戶的需要,操應勝在創業之初就給自己企業定下了一條走“三高”的發展之路。
一是堅持“高難度”。創業初期,鋼球模具行業市場競爭不激烈,大部分模具企業和作坊都選擇難度低的產品制造,而操應勝偏偏專挑高難度的產品制造。
操應勝也失敗過,但他沒有放棄反而下定決心去攻克它,他反復分析失敗的原因,研究出一套加工工藝,利用手工做出一批樣板和三維模型,對加工全過程進行控制,攻破了技術難關。從此,四方鋼球模具在耐磨鑄件模具專業扎下了根,始終在專業內保持著技術領先優勢,現已發展成國內最大的耐磨鑄件模具制造企業。
二是堅持“高品質”。從創業的第一天起,操應勝就堅持“把自己滿意的產品交給客戶,客戶滿意的產品才算合格的產品”作為企業的宗旨。大家戲稱他為“鋼球模具王”,并紛紛前來訂貨,歐洲、伊朗客戶訂單一個接著一個,現在公司的產品足跡已遍布全球。
三是堅持“高待遇”。操應勝認為要想做強企業,人力資源是第一位的,只有由能人組成的團隊才能實現企業高難度、高品質的目標。
提升研發能力,進一步促進企業發展
企業在發展,操應勝的腦子也在打轉轉,下一步怎么走?“只有提升企業的研發能力才是硬道理。”操應勝提出了高起點、高水平、高檔次的企業發展戰略思想和“機制一流,人才一流,裝備一流,信譽一流”的企業發展目標。操應勝在廠區斥資300余萬元建立了同行業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企業技術中心。“到目前為止我高薪聘請了二十余人的專業技術研發團隊,學歷最低的是本科生。”
操應勝介紹說,他將重點打造三個發展平臺,一是對股東企業進行整合,合理配置資源,充分發揮股東企業各自的優勢和技術特長,并逐步向其它專業拓展,構成公司的基礎平臺。二是在河瀝園區投資3000余萬元興建二期建設占地33000平方米的新廠區,引進各類高端進口設備40多臺,引進高級專業人才和各類技能人才100多名,從事精密制造,作為公司的核心平臺,“預計2013年8月份全面建成投產。”三是進行外向型聯合,與比利時等國外先進專業耐磨材料企業進行合作,提高公司核心技術水平,占領行業技術的前沿陣地,打造公司的研發平臺。(責編:石澤鳳)(轉自:寧國新聞網)